英语 |  日语 |  德语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改革赋能,打造出三个“千亿级”——寻找济南高新区的“升级密码”

更新时间:2019-02-15 15:28

刚刚上线三个月的“网红产品”文创口红已取得十几万支销量,让春节期间的济南华熙福瑞达生物医药公司无暇休息,该公司研发部总监黄思玲告诉记者,“这个春节,我们若干条生产线不停机,二百多名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加班生产。”

经济下行压力下,华熙福瑞达的繁忙景象,贴合了它所在的济南高新区的发展走向。近两年的济南高新区,在156(156参加排名,说168也行)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表现抢眼,其中“两年升8位,位列第11名”的成绩是对其努力最好交代,也引起了当地高层的重视。一个月前,一封来自济南市委市政府的贺信发到了济南高新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表达着这座副省级城市对“高新区引擎”的肯定。2018年,济南高新区GDP首破一千亿,占到济南全市的13%(12.8%),对该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超28%(22.8%),真正扮演起“增长极”角色。

在纵向和横向角度上的数据飙升,源于济南高新区的深度改革和平台打造,源于其环境赋能,培养百亿乃至千亿级产业的努力。济南高新区是怎么做到的?春节过后,科技日报记者走进济南高新区,寻找其“两年升8位”的成长密码。

改革大招,让济南高新区迎来发展最快的两年

“这几乎是国家级济南高新区发展最快的两年。”观察者的这个判断有证据支撑。

三个月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济南高新区位列第11位,实现“连续两年,每年提升4个位次”的高速发展。济南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宏志认为,“这两项指标与济南高新区实施扩区、承接市级行政权力、体制机制改革及行政服务效能提升带来的市场主体爆发式增长、财政收入迅速增加等密不可分。”

可以说,这两年,济南高新区扭住“高”“新”二字不放松,始终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高新技术,瞄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到了采摘累累硕果的时候了。

在外界的观察者看来,寻找济南高新区的成长密码,首先需要搞清楚上述榜单的“潜台词”——济南高新区位次上的突破是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改革上的突破开始的。

两个月前,当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二期项目总经理陈宏从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徐群手里接过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后,内心十分激动。其一,济南高新区将成为这家德国跨国企业在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端产品生产中心;二是“头天刚中标,第二天签合同,第三天就开工”的效率之高让人吃惊。费斯托全球生产中心项目总监盖乐得·穆勒甚至用“印象深刻”来表达惊讶,“我到中国十年了,第一次见到如此速度。”

环顾国内,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国家高新区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共同挑战。当土地“紧箍咒”收紧,生态环境约束加大,劳力、资金等要素成本上涨,都意味着“要素驱动”难以为继,同时在政策红利大幅减弱的背景下,高新区怎么办?济南高新区祭出了改革大招。

以费斯托项目为例,济南高新区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四证齐发”当日即开工,这在在济南市,山东省乃至在国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拿地即开工”。记者了解到,具体到审批上,这里将立项、土地、规划、建设、城市更新等相关部门整合为一个大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建设项目审批全链条的大融合。

改革,需要“组合拳”,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摸索和沉淀。

2016年,济南高新区发展面积扩大至318平方公里,并启动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伴随着2号章的使用及承接3200余项市级行政权力等一系列工作,从2017年的全省首张无介质电子营业执照,到2018年的“互联网+手机APP”全流程营业执照、全省首张通过微信办理的营业执照、全省第一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营业执照,再到在全市率先实现重点工业项目“三证齐发”和“拿地即开工”……

改革的探路者享受到了“超值红利”。

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济南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5000多家(1.55万户),同比增长29.5%(45.1%),市场主体总数达到53680(约5.7万)户。

赋能,让三个“千亿级”脱颖而出

没有驾驶员,“豪沃T5G无人驾驶电动重卡”方向盘视情况自动或转弯、或直行,遇到交通灯和行人会自动刹车,精确停车,这是中国重汽研发的全球首台无人驾驶电动卡车,首次实现L4级无人驾驶解决方案在港口落地实用。在智能卡车的研发应用上,中国重汽走在了国内重卡企业的前列。现在,面对无人驾驶这个全新课题,他们在擦掌磨(摩)拳。

在前沿领域的率先尝试,也让中国重汽收获不少。年初盘点,中国重汽与同为驻区企业的浪潮集团一道,跨入“千亿元”俱乐部。

千亿浪潮,千亿重汽,千亿GDP,这三个“千亿级”的取得不易,也让王宏志有很多感悟,“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土壤、树木是营造一个区域‘生态大森林’的必要资源,济南高新区深入实践‘生态赋能’式发展。”他认为,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简洁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再赋能于企业和人才,培育出郁郁葱葱的产业大森林。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济南高新区聚焦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主导产业,逐渐打造出“千亿级”产业生态。可佐证的数据是,2017年,济南高新区引进123个项目,其中8个中国500强、8个世界500强;2018年至今,引进8(9)个世界500强,10个中国500强,此外,大数据产业基地、量子谷、山东工研院“多点开花”, 38家企业入围2018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占山东省入围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

梳理济南高新区的上述赋能案例,人们会发现,这个区紧紧地抓住了一个核心词,高端人才。

人类疾病中还有很多没有找到根治办法,基于干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能力的再生医学,有望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第三种疾病治疗途径。经过再三争取,中科院院士、我国造血干细胞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的吴祖泽选择将其掌握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国际前沿技术放在济南高新区转化,建设吴祖泽院士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基地。

而在石墨烯产业领域,该区引入诺奖得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诺沃肖罗夫的研究机构,并形成积聚;前不久,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多位全球专家学者被聘为国际合作大使……

“经济综合实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高端人才素质的比拼。”对国内各级高新区来说,这句话已成为共识。如何将共识扎扎实实落地,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魄力和胆识。得益于持续改革对生态赋能的正向推动,济南高新区已引入国家万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及以上人才计划35人;市级及以上人才计划1257人,其中院士21人。

如今, 依据区块链和大数据,济南高新区着力打造全国第一家人力资本产业园,探索人才和技术的资本化、价格化;并形成了“一行三院”(“一行”即人才银行,“三院”即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协同创新中心)为代表的具有高新特色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和赋能功能。

微信图片_20190130141935.jpg

快捷入口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
 (86)4000-191-000

Android
Android
ios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