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潮集团智能化工厂生产车间内,智能配装机器人正在工作。
最近,“工业互联网”这几个字在产业界朋友圈里火了,如果不了解学习一下,在饭桌上似乎就难以找到共同话题。
4G改变生活,人们享受到了消费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便利;5G改变社会,它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传统IT公司、运营商、互联网巨头、系统集成商,甚至传统工业企业,都在拼命往工业互联网领域挤,济南等多地已制定行动计划。
5G时代渐行渐近之际,一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竞赛已然开始……
一个样板
高端服务器实现全过程智能化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各样的理解繁多。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柏华谈了自己的看法:“它是国家拓展‘智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过去,消费互联网发展,几乎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联系;未来工业互联网落地,实现人、机、物之间相互连接,通过数据联通,让企业打通上下游链条,实现精细化生产制造。
听起来还是抽象,那就来看看浪潮位于高新区孙村产业园的智能工厂,生产的高端服务器被评为全球智能制造典范。走进车间,一辆无人驾驶叉车驶来,靠近人时,自动避让。
流水线上,一台智能锁付机器人在工作,生产负责人于亮介绍,这台机器人每8分钟可以自动锁完130颗螺丝,而同样的工作量如果用人工,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还有一个智能配装机器人,可以精确定位,自动完成节点入柜,误差极小,与人员操作相比,由于标准化操作,可减少因人员用力不均造成的撞伤损坏,减少缺陷率。
上面悬挂的电子屏幕显示着进度、地上无人驾驶车辆在运送着配件……“看到的智能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工业互联网技术用肉眼根本看不见。”于亮说,在这里,从客户下单、组织原材料到再生产、交付,全过程智能化,数据指令在互联网上自动高速奔跑,省去大量人工低效率的信息传递。
对比数据显示,产品交付周期可从18天缩短至5-7天,人员可减少75%,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良品率仍高达99.6%。有此成绩得益于柔性生产、智能技术、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据透露,该工厂集成了600多个RFID(射频识别,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2000多个传感器、50个设备控制器、330套智能设备、6大核心系统。
“别看现场只有2条生产线,瞬间可以变成8条。”于亮说,这便是智能化带来的柔性生产,生产线因客户需求而变,即使是异形件,也能迅速调整生产出来,这是个性化需求时代大规模定制的基础。
一个潮流
传统企业尝到工业互联网的甜头
其实,工业互联网技术不仅应用于高大上的高端服务器生产,还应用于传统行业,甚至纽扣、拉链的生产。浙江企业伟星集团是国内最大、全球第二的服装辅料生产企业,过去产品检验,主要靠人工。
举例来讲,纽扣颜色是否一致,主要靠肉眼看,看时间长了,就会眼疼,颜色识别度也会降低,每隔两三年得换一批工人;拉链是否平整,有没有瑕疵,拉的时候顺不顺,主要靠手摸、凭触觉,时间长了,工人的手就会有伤痕,影响次品检出率……
所有这些人工生产带来的结果一是效率低,二是成本高,三是瑕疵率高。济南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帮助其提升质量检测智能化水平,比如引进机器智能化认知视觉检测,镜头在车间内采集数据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云端管理中心进行分析比对,不仅减少了质检人员,还提高了产品质量。
“工业生产实行信息化,通过传感器采集到一线数据,然后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云端大脑进行分析,进而再促进生产效率提高。”王柏华说,制造型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济南二机床产品打入欧美日高端市场,让世界抬头看中国制造的背后,是不遗余力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结果。该企业提供的信息显示,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已连续投入30余年。
带来的结果是,济南二机床建立起三层交换机、防火墙、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备份设备等,建成了完善的内外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技术开发应用平台、生产制造管理平台等。
统计数据显示,济南二机床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思想于一身)后,使过去手工状况下的不可能变成现实,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成率达95%以上。同时,生产计划管理的柔性显著提高,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1/4-1/3,产品制造周期比缩短1/5-1/4;产品准时交货率达到98%,管理人员减少10%-20%。
济南行动 培育示范项目
2025年达到国内先进
目前,业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消费互联网的红利期已过去,工业互联网将成为下一个重大红利期,理由非常充分,劳动成本上升、有效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就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增加企业利润。
在业内人士看来,工业互联网首先必须实现连接,也就是信息化,核心竞争力是云服务平台。于是,一些传统IT公司、互联网巨头,比如华为、浪潮、用友、阿里巴巴、腾讯等都靠了上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互联网基因、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传统企业升级。
一批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做得比较早、比较好的传统企业,如徐工集团、富士康、海尔、三一重工等,也纷纷建云,试图利用相对成熟的经验,服务于其他企业,以扩大业务范围,抢先站上“风口”。
企业群起而动的背后是政策越来越给力: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2018年,工信部发布多个工业互联网培育方案、发展行动计划等。
紧接着,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河南等主要制造业省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的产业发展政策。
济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双双过3000亿元的城市,在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传统产业,进而服务全省乃至全国方面,也在抢抓机遇,工信部门2018年11月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济南将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培育形成1-2家具备较强实力、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批面向特定行业和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同时培育5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创新示范项目,推动工业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降低信息化构建成本;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能力,引导企业提升自身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能力,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到2025年,济南将建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形成1家达到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完备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技术产业体系构建及融合应用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